【儀器網 時事聚焦】 當我們仰望天空,我們會感嘆宇宙之浩瀚,因此幾代人窮盡一生去探索未知的宇宙世界;但當我們環視周圍,將目光縮小,在那個我們尚且未曾觀測到的領域,同樣有無窮無盡的微觀世界等待著我們去探索。
眾所周知,宇宙之所以神秘,是因為我們的視野有限,即便有各種技術的加持,我們依舊無法了解宇宙的全貌,而微觀世界的神秘同樣如此。在顯微鏡誕生之前,人類對于小的認知仍停留在肉眼的程度,即便利用放大鏡,觀察的事物的細節也有限,甚至當時對于細胞的概念都沒有誕生。
而隨著顯微鏡的出現,人們從目鏡中看到了完全不一樣的世界,這份新奇感與求知欲,也幫助我踏入了微觀世界。而在顯微鏡誕生至今的三百多年中,顯微鏡不斷在發展,我們對微觀世界的了解也不斷深入,但是留下的難題以及還未被探索到的未知領域,依舊存在。
要讓目光變得長遠廣闊不容易,讓它變得精細微小同樣也很難;要講一樣東西做大需要技術加持,將它做小同樣需要技術支持。隨著人們觀察到了細胞,了解到了細胞是生物體基本的結構和功能單位后,對于細胞的研究不但沒有停止,更不斷地開始深入。人們也不僅僅滿足于看見它,更希望研究它的結構、組成,并以某種方式將它記錄下來。而事實上,細胞也有大小,對于那些微小的細胞來說,看清已經不容易,想要清晰地記錄下來就更難了。更何況以顯微鏡的工作原理來說,放大觀測目標的同時,意味著觀測視野的縮小,因此想要同時滿足大規模的細致細胞觀測記錄,對于顯微鏡來說是無比艱巨的挑戰。
那么這項技術解決了嗎?在顯微成像技術、納米技術的共同作用下,實現了。
科研人員通過將
傳感器芯片作為幕布,通過用光將細胞投影到芯片上,成功實現了以數碼成像觀察記錄細胞,并保證了視野不受限、所見即所得。而更重要的是,理論上只要芯片上的像素尺寸足夠小,像素規模足夠大,那么能夠觀察到的細胞就足夠清晰。而為了確保這一點,目前實際上單芯片像素規模、空間分辨率都屬于尖端的可見光成像芯片,其像素尺寸僅500納米、像素規模則達到4億,并且通過垂直電荷轉移成像器件,能夠幫助顯微
成像系統實現兼具清晰度、高分辨和大視野優勢的細胞觀測工作。
當然這項技術也不僅僅只有實驗室一個運用場景。事實上,如今圖像傳感芯片已經廣泛應用于體外診斷行業,如果相關產品能夠在分辨率、視野上獲得突破,那么在腫瘤治療、藥物篩選等運用場景,將可以帶去重要的改變。而據了解,目前運用新的芯片的工程樣機已經被研制出來,有望能夠實時監測、記錄活細胞的“一舉一動”。
因此或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現在所收獲的極限,將成為一項重要但常用的技術,而新技術則會向著下一個極限出發,不斷突破,爭取給細胞拍張更高清的照片。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