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昨天,中國青年報刊登了一篇名為《科技強國,“科”與“技”缺一不可》的文章,其中提到“讓普羅大眾認識到基礎科研與技術應用同等重要,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并且,從這個角度出發講述了作者對于科技強國的理解。
而文中的一個觀點讓我映像頗深:告別狹隘的認知,立足更廣闊而有前瞻性的視野。沒錯,隨著我國技術實力的不斷增長,加之在生產業積累的豐富經驗,如今我們也擁有自己的技術,也創造了不少讓世界震驚的中國制造。但是與此同時,同樣有不少只在乎眼前短期利益的企業,他們的產品并不注重“內涵”,而是思考如何讓消費者短時間注意到自己是“中國制造”,自己擁有“強大的實力”,將“賺錢”作為目的。殺雞取卵似乎也已經成為他們的盈利模式。
事實上,如果僅僅是如此,對于這么做的企業來說,可能是自覺后路,但是對于一個國家來說,卻可能是基于一個行業的稱重打擊。如今隨著貿易化已經各國交流的不斷開展,貿易合作,產品進出口已經非常普遍。而消費者面對商品,也有了更多的對比
樣品、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時候一個產業如果粗制濫造的產品普遍,那么很有可能給消費者留下的是一個國家的商品缺乏質量的表現。并且,客觀的來說,就儀器企業而言,這種現象已經發生了,國產儀器在國內的接受度便是一個例子。
那么國產儀器應該如何突破這個格局呢?私以為要從市場監管和企業自我約束兩方面展開。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一方面,市場應該更加規范國產儀器的規格,包括產品本身以及產品的宣傳,例如給自研儀器規定一條線。讓消費者可以清楚的了解到,哪些儀器是拿來主義下的“新瓶舊酒”,哪些是真正自行研制的“優質國貨”。而針對那些在產品宣傳上夸大處理,或者是儀器質量及后續服務更不上的企業,應該進行一定的約束,包括出口或者競標。
另一方面企業應該更加重視人才引進,將目光從專注于研發看得見、摸得著技術成果轉向同時兼顧基礎科研與技術應用共同發展的模式。并且減少擠牙膏似的產品革新。此外,應該更加重視企業之間的技術交流而不是技術買賣。這一點并不容易,對于絕大多數企業來說,“技術”幾乎就是企業的命門,但是客觀的來說,以“私藏”作為企業發展的秘訣,對于行業發展確實也是非常不利的。
總的來說,國產儀器想要突破現有的格局,需要企業與市場監管共同作用,將這個國產儀器市場的科研態度朝著利好的方向轉變,而這之中,需要的是技術實力與硬件實力的共同突破。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