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地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但人類并非地球上的住客。在漫長的歷史中,大自然孕育了我們,也孕育了無數的動物,而在不斷的發展中,我們也意識到,持續的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離不開環境保護與動物保護。
而提到動物保護與環境之間的聯系,許多人都會想到溫室效應——溫室效應導致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從而導致動物失去生活環境,面臨生存壓力。確實,溫室效應是對動物帶去嚴重影響的環境問題之一,但是,你知道嗎,造成動物生存環境縮小的原因,不僅僅只有溫室效應這一點。
根據英國《自然·可持續性》雜志近期發布的一項報告顯示,根據目前人口增長的趨勢與飲食的需求進行預測,未來人類將需要開墾更多的新農田,而這也意味著要犧牲更多的自然棲息地。而根據報道中提到的模擬研究結果來看,到2050年,世界范圍內近9成的陸生脊椎動物物種都可能因為人類的農業擴張而失去部分棲息地。
事實上這并非危言聳聽,縱觀歷史,很多國家都有那么一段因為農業、養殖業需要,而砍伐森林開墾農田的時間,而這段時間帶來的普遍結果便是對區域生態鏈的巨大影響,這也是為什么,如今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提倡退耕還林,開始重視自然建設。
但是同樣的,如果不能緩解人口增加帶來的飲食問題,吃也有可能成為阻礙我們進步的一個誘因。于是問題來了,如何在保護自然的同時為人類后續的發展以及未來動物生存的環境提供保障呢?私以為要出兩方面進行。
首先自然是環境保護。目前環境污染仍然是威脅動植物生存生長以及人類生活的重要誘因,而如果環境污染不能得到控制與治理,那么整體的生存環境只會越來越糟糕。而提到環境保護,自然就是那些老生常態的問題,像是溫室效應的治理、白色污染的治理,水體、土壤富營養化的防治等等。至于具體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涉及到的就是各式各樣技術的發展,以及在技術研發、
環境監測等環節起到重要作用的各類科學儀器了。
除了環境保護,剩下要做的便是從居民飲食的角度上尋求突破。一方面是避免飲食上的浪費。事實上,根據報道中提到的內容來看,這份預測報告是考慮到目前世界范圍內或多或少對食品存在浪費情況的前提下的,也就是說,如果能改善這種浪費,那么整體的糧食需求會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
另一方面就是通過技術來提升農業的產量。而關于這一點,我們國家在雜交水稻上所擁有的成就,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其實,關于農業技術以及食材品種的改良,背后涉及的是氣象學、生物學等多門學科,農業、基因工程等多個項目,牽扯到的技術則是更加復雜且聯系密切。因此,如何加速技術發展,突破農業生產上存在的瓶頸,本身也是有利于改善農林面積,保護動物生存天地的重要發展趨勢。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