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9月14日,中科院正式啟動“大氣
臭氧追因與控制”科技專項,針對大氣臭氧污染的成因、監測以及控制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等方面開展研究,為臭氧污染治理提供科學理論和技術的雙重支持。
隨著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進入收官階段,我國針對傳統煤煙型污染的治理效果顯著,全國范圍內大氣質量顯著提升,污染程度得到明顯改善。與此同時,以臭氧污染為代表的大氣復合型污染也日益凸顯。下一階段的大氣治理任務將逐漸轉向復合型污染,臭氧也將與
PM2.5相同,成為藍天保衛戰的重點目標。在此之前,加強對臭氧污染的研究迫在眉睫。
臭氧污染的成因、來源及遷移轉化機制復雜。雖然我們已經知道臭氧是氮氧化物和可揮發性有機物在紫外線照射等條件下發生光化學反應生成的二次污染物。然而氮氧化物和可揮發性有機物與臭氧濃度之間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風速、紫外線強度、溫速度等氣象要素對臭氧的濃度變化也有很大影響。對于臭氧的污染的形成和擴散仍有很多問題尚不明確,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些研究將成為從源頭解決臭氧問題的基礎。
在“臭氧”專項的研究中,監測儀器將發揮關鍵性的作用。為了提高臭氧污染的防治水平,不僅大氣中的臭氧濃度需要監測,臭氧的前體物——氮氧化物和可揮發性有機物以及影響臭氧形成的氣象因素也同樣需要監測。一方面,通過監測前體物與氣象因素的變化對臭氧濃度的影響,可以利用數學分析方法建立相關模型,準確預測臭氧污染以及尋找降低臭氧濃度的關鍵因素;另一方面,通過對前體物的追蹤溯源,可以找到臭氧污染的來源,采取針對性措施,從源頭上緩解臭氧污染。
目前氮氧化物和可揮發性有機物都有較為成熟的監測方法,而臭氧的監測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我國國家標準規定的臭氧的測定方法是紫外光度法和靛藍二磺酸鈉分光光度法,已經落后于技術的發展。新的臭氧傳感器和臭氧激光雷達技術已經開始廣泛應用于臭氧濃度檢測中。
隨著“臭氧”專項將開展PM2.5與臭氧協同控制體系的研究,對于臭氧的監測也需要與PM2.5監測結合。在這一方面,中科院已經成功研發出了大氣細粒子與臭氧時空探測激光雷達系統,該系統可以快速在線監測M2.5和臭氧的時空分布。這也意味著激光雷達技術將在下一階段的大氣治理工作中擁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臭氧污染的成因復雜,不同地區的臭氧污染特征與當地的氣象條件和一次污染情況密切相關,這也對于各地環保部門的監測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臭氧”專項的研究逐步開展,新的大氣污染治理計劃開始實施,可以預計各地環境監測站將更新大量監測儀器,環境監測儀器行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