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器網 能源環境】隨著技術的發展,衛星遙感監測服務也變來越來越業務化。都在通過衛星對森林草原火災、洪澇災害、沙塵暴監測以及其他環境信息進行監測。
衛星事實上就像是一個擁有探測器的發射物,它可以不斷向全省各地投射電磁波譜,大地在接收到這些電磁波譜后會根據地面的不同情況反射回去,通過計算和比對每個階段的電磁波譜,就能計算當地的環境情況。目前我國發送的風云系列氣象衛星,已經成為我國進行遙感監測的主要資料來源,在環境監測、氣象預報、自然災害預警都方面都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據統計,由水和風造成的災害占總災害損失的90%,1970年至2012年間經濟損失達2.4萬億美元。經過多年發展,全世界對于洪澇災害的監測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人們甚至可以通過遙感集市云服務平臺免費下載或訂購的方式獲取,了解到各個地區的水情監測狀況。
但是在風力監測上,目前常用的還是通過氣象監測站和風速儀在地面上進行監測,在系統性的風力觀測系統上還有著很大的進步空間。8月22日,由歐洲空間局研發的世界顆風力測繪衛星風神發射升空,執行為期3年的任務,將在范圍內監測低30公里范圍內的風速和風向風力。此次發射的測繪衛星將會使風力監測變得更加準確,并且彌補之前在地球觀測系統中對風檢測的缺失。
一旦風神衛星開始科學觀測,來自該項目的數據將被納入數字天氣預報,從而改善各國氣象機構的預測水平。根據計劃,地面任務控制人員將在9月啟動激光系統,初始數據將在2019年1月底前到達,并在4月前合并到預測系統中。
風神衛星的升空將會使未來的風力監測將會變得更加準確,有利于研究人員進行長時間性的觀測,對于世界各地的風力情況有系統性和連續性的了解,從而預防到風力災害的發生,減少損失。同時對于目前風力監測的模式來說,也將潮流迎來新的發展方式。
衛星遙感系統同樣也離不開監測儀器的發展。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風神衛星只攜帶了一臺監測儀器——多普勒測風紫外激光雷達。該紫外激光雷達每秒觀測50次,每道激光束會激發出數十億個光子照向大氣。而每道光子束中,大概只有幾百顆光子會由于跟大氣分子的碰撞而恰好反射回衛星。科學家通過輸出脈沖與反向散射信號間的延遲,就能計算出風的方向、速度和移動距離。
此次風神衛星的升空,不僅有利于對的風力進行監測,提前預防到風力災害的發生,同時對于風力監測儀器來說,也是進一步擴大了市場發展空間。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